找到相关内容314篇,用时4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早期的般若学

    空门者,一切诸法性常,不以智慧方便观故。”而卷四十三也说“”是:“若有佛,若无佛,常住诸法相法位。非佛,非辟支佛,非菩萨,非声闻,非天人所作,何况其余小众生!”这正在说明,“”并不是我人把不...颠倒计度。而安澄的“中论疏记”,有更详细的说明:“其制即色论云,吾以为即色是,非色灭(而后),斯言矣。何者?夫色之性,不有色。色不自有,虽色而。知不自知,非自有故。然寻其意,同不真空,正以因缘之...

    杨牧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5365247.html
  • 僧肇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

    “不迁”,最后到“般若无知”这样一个逻辑进化过程,它实际上解释了事物的本性到真性不变,再到性无不在的一个过程。今天我们返回头来观察僧肇哲学的特点时,应该承认,僧肇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,是社会...  僧肇是著名的佛学家。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,因深得罗什的般若宗理论,被誉为“秦人解第一者”。  “”是佛家哲学里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,很多没有学过佛教哲学的人都...

    张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5741193.html
  • 佛教坦然超脱的“死”观

    一个“四大”和合的皮囊,哪还用得上净身剃须,一堆猛火则“千足万足”矣。人本,终于归,然而这个却不是断灭,而是玄之又玄的妙有。既然一切是,又何...免除对死的恐惧,这有禅诗为证,如唐末五代禅僧玄泰在感觉自己将西逝时,作一《遗偈》,曰:   今年六十五,四大将离主。   其道玄玄,个中无佛祖。   不用剃须,不有澡浴。   一堆猛火,千足...

    陈坚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5241847.html
  • 慈善的佛教内涵及现实意义

    另一番境界,而照佛家说,这才真是“功德无量”的。《金刚经》明载:“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”所谓:“不住相布施”,是指“三轮体”,即以施者、受者及所施之财作为“三轮”,“施者反观体,本无一物”,称作“理”;受者观身无相,观法无名;身尚不有,物从何受”,称作“受”;施受既,彼此不妄,其物”称作“物”。“三轮”所指都是“有为法”,如果不把心挂系在因“有为法”而获得福上,便不受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1048049.html
  • 五溪人物谱·清太常寺博士潘士权

    十四,即通《易》、《理》。曾刪削潘士權所著《大樂元音》,存其要而著《樂論》,以抒所見。潘士權聞知,造訪景行,深談數晝夜,服其學識,遂引為忘年友。楊景行,字魯峰,優廩生。清黔陽縣黔城人。楊景行生有異徵。母孕,夢童子下,跽而承之。及生,聰穎異常。楊景行年十四,即通《易》、《理》。邑人潘士權博士以《易象》、《樂律》,負京師重望,所著《大樂元音》,景行為刪,存其要而著《樂論》,以抒所見。潘士權聞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2852528.html
  • 净检:华夏第一位受戒的比丘尼

    莫不欣叹加其敬仰。善修戒行志学不休。信施虽多随得随散。常后己每先于人。到升平未。忽复闻前香并见赤气。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而下。捡见欣然因语众曰。好持后事我今行矣。执手辞别腾空而上。所行之路有似虹霓。...宽和有智思雅习禅诵。晋永嘉末来达中夏。分卫资语必弘道。时信浅薄莫知祈禀。建武元年还反罽宾。后竺佛图澄还述其德业。皆追恨焉。捡蓄徒养众清雅有则。说法教化如风靡草。晋咸康中沙门僧建。于月支国得僧祇尼羯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82958391.html
  • 《万善同归集》简介

    常现,俗不待遣而,二谛双存,如同波水,水穷波末,波水同时;波彻水源,动湿一际。   4.性相融即:谓无量义从一法生。法,即是真心。从一真心具不变、随缘二义,不变是性,随缘是相,性是相的体,相是性的...主旨,而后以问答体阐明其义。卷上初说真俗不违,有无齐观,一际齐等,所以万法唯心,应须广行诸度。又若欲万行齐兴,须依理事,理事无碍,其道在中,自然可得他兼利,圆同体之悲,成无尽之行;次则以「问:祖师云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73366015.html
  • 僧肇: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

    “不迁”,最后到“般若无知”这样一个逻辑进化过程,它实际上解释了事物的本性到真性不变,再到性无不在的一个过程。今天我们返回头来观察僧肇哲学的特点时,应该承认,僧肇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,是社会...僧肇是著名的佛学家。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,因深得罗什的般若宗理论,被誉为“秦人解第一者”。 “”是佛家哲学里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,很多没有学过佛教哲学的人都听说...

    张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5873413.html
  • 诸位大德谈:修学方法

    般若之机矣。倘不著意于文字而見本性清淨之相,則由双眼而化为千眼,千眼而千手矣。 王骧陆上师: 如来所说法,只是随缘方便,绝无定法。不可定执为有所说,也不可定执为有所取,因为说的、听的两皆“性”故。...任用无心。不同凡夫。作生灭观说。若言如来说法。心有生灭者。即为谤佛。 维摩经云:真说法者。无说无示。听法者。无闻无得。了万法空寂。一切名言。皆是假立。于性中。炽然建立一切言辞演说诸法。无相无为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63175783.html
  • 走近智者 聆听慧音——访叶曼老师

    才会步入般若的胜境。这些道理或许我能看懂,可是修行、修心不能光凭理入,最最对机的应当是契理的行入啊! 当年佛祖在29岁辞别父母、妻儿离开皇宫,历经磨难最后在菩提树下证得人生无常,世间万事万物本性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390183383.html